乐鱼体育,LEYU乐鱼体育官方网站,乐鱼体育靠谱吗,乐鱼体育app,乐鱼体育官网雨水时节,万物复苏,天地间展现着生机与活力。在传统农业文明时代,雨水成为各类农事活动正式开始的重要节点。首先,《礼记·王制》载:“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獭祭鱼是雨水第一候,标志着渔猎活动的开始。而雨水节气对于农耕的意义更为重大。古人云“凡农之道,候之为宝”,要通晓农事,务必把握天时、物候。清人王文清认为《孟子》所讲的“不违农时”“以春耕为第一义。春耕之始,必在雨水节前。”雨水时节,菜花、杏花、李花次第开放,各地将之视为“可耕之候”,陆续开始春耕。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氾胜之书》就明确记载了具体耕作方法:“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耕地的同时,民间其他农事活动也一片繁忙:“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立春天气暖,雨水送肥忙”“春天肥料早运上,耙耢保墒不容停”。可见,耕耙、施肥、灌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农事活动。
水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春雨对春耕及作物生长的意义不言而喻。无论民谚还是诗文中都有许多期盼与歌颂降雨的句子,例如,民谚有“春雨贵如油”“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雨水有水,农家不缺米”,诗人杜甫也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等。此外,为求粮食丰收,我国自古就有祈雨传统,各地民间不仅建有龙王庙以满足日常祭祀雨神的需要,到了雨水节气还有张贴和祭拜雨水神的习俗,以祈求雨水丰沛、五谷丰登。春雨所具有的吉祥含义也被运用于社会教化。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发明了“及时雨”一词,后来,人们把良好的熏陶与教育称作“春风化雨”。“春风化雨”这一极具人文内涵的词汇,或许正是人们从雨水节气获得的感悟。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传统节日体系中,与雨水节气相重合的节日叫作“天穿节”。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常建华先生考证,天穿节与女娲炼石补天有关,形成于汉代,节期一般在正月二十日、二十三日前后,节俗通常是制作煎饼置于屋顶,名曰“补天穿”。由于天穿节与雨水节气基本重合,学者们认为这个节日的出现是古代科学不发达情况下人们对雨水开始增多这一自然现象的一种认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卫丽)
让飞雹化作细雨,让甘霖润泽大地。多年来,广西始终坚持在人工影响天气事业上深耕苦练,观云识天从肉眼到“天眼”,通过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毫米波测云仪、微波辐射计等观探测设备,实现立体化全天候监测;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业务系统助力作业指挥实现区—市—县—点全覆盖;作业装备布局不断优化,飞机、地面作业装备一应俱全,作业可覆盖面积占全区总面积超80%;服务领域由传统抗旱防雹向特色农业种植、能源保供、生态修复等专项作业的多元化拓展。近5年,广西人工影响天气年均作业受益面积超13万平方公里,年均增雨量超10亿吨,让我区农作物拥有了“安全伞”,青山绿水再添彩。
春雨之所以喜欢夜间降临,一是因为地形影响,广西多山地、丘陵,夜间山坡辐射冷却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使得谷底的暖湿空气被迫抬升,从而水汽凝结形成降雨,尤其桂北桂西一带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复杂,增加了夜间降雨的概率;二是春季暖湿气流增强,夜晚没有太阳照射,水汽更易积聚成云,并形成上冷下暖的结构,导致空气对流引发降雨;三是春季南海季风建立期间,西南低空急流常在午夜至凌晨时增强,犹如“空中管道”,将孟加拉湾、南海的水汽大量输送而来,因此常常造成夜间降雨多于白天的现象。但其实这种夜雨现象并不只发生在雨水节气,广西在雨水集中的汛期也常常有夜雨增强的特点。
雨水节气又被称为“可耕之候”,此时,全国多地陆续进入春耕备耕时节。广西春播春种也有序开展,农业生产用水进一步增多。桂南和左右江河谷地区进入早稻的适播期,桂南、桂西的春玉米和春植蔗处于播种—出苗期。但春旱时有发生,特别是桂西的百色、崇左、上思等地,发生频率高达百分之八九十,所以说“春雨贵如油”。此时需要科学统筹、合理安排用水,利用降水时机进行山塘水库蓄水,人工影响天气部门也会抓住有利时机,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广西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谢海云)
在广西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雨水节气还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节,与当地农业生产中的蚂拐文化、铜鼓文化、炮龙文化等紧密相连,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魅力。雨水降下,蛙鸣声起。壮族先民观察到青蛙鸣叫与降雨之间的关联,逐渐形成了“蛙鸣有雨”的认知并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传说蚂拐是雷神的女儿,掌管着雨水,又为雨神的化身,成为神圣图腾,并由朴素的自然崇拜,升华为一种精神信仰,折射出壮族先民对自然的敬畏、遵从与智慧。现在看来“蛙鸣有雨”既寓意了春雨的知时与及时,也预示着丰收的希望和盼望。
壮族民间庆祝雨水节气最为著名的仪式是“蚂拐节”。每年的雨水时节前后,壮族村寨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习俗延续至今,成为壮族文化的重要标志。“蛙鸣有雨”的劳动智慧在广西文化的代表性器物——铜鼓的蛙饰雕塑中也得到了完美的展示。在广西出土和流传的很多铜鼓上都铸有青蛙塑像,这些雕塑形态各异、肥瘦不同:有的单只独立,有的母子相连,有的雌雄相合,有的大小相负。工匠们通过细致的刻画,将青蛙的神态、动作表现得栩栩如生,使这些铜鼓成为珍贵的艺术品和文化符号。这种铜鼓上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农事体验与文化信仰融为一体,寄托了先民们对“繁衍生息”的重要期盼,也蕴含着“蛙多雨大”的美好愿望。
在崇左,雨水时节正值元宵节前后,大街小巷挂满了绚丽多彩的花灯,人们看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热闹非凡。除了热闹的节日活动,广西的少数民族在雨水节气也有着独特的习俗。如:壮族的山歌文化在这一时期也更加活跃,瑶族的长鼓舞、捉龟舞等传统舞蹈也在雨水时节频繁上演。壮族打扁担,又名“谷朗”,以一种民间舞蹈形式遗传下来,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主要流行于马山、都安等壮族聚居地,人们通过“打扁担”模拟农事活动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势动作,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HASHK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