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体育,LEYU乐鱼体育官方网站,乐鱼体育靠谱吗,乐鱼体育app,乐鱼体育官网
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中的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亟须在各相关学科已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建构整合的、融通的和有效的方法体系。目前,海外田野调查正在成为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基础性研究方法。规范的海外田野调查将拓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进一步推动学科范式革新和理论创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我们应当探究海外田野调查推动研究范式变革的潜力,把握海外田野调查的基本要求,明确研究者的学术伦理和公共责任,思考海外田野调查丰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途径。
学科范式的创新离不开基础研究的发展。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区域国别学的相关母学科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存在基于一手资料和在地研究成果不足的问题,尤其是缺乏对对象国家或区域的社会发展现状的整体性描述和分析,基础研究的薄弱状况制约了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能力提升的空间。为此,亟须通过规范的海外田野调查展开系统的基础研究。只有建立基于一手资料的数据库,摆脱对主要由西方学界提供的资料的依赖,才能在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道路上迈出第一步。
21世纪以来,中国人类学界开启了运用系统的田野调查方法研究海外社会的热潮,青年学者们通过掌握研究对象的语言和长时段田野调查,对国外社会与文化进行深描,其中的代表性成果产生了跨学科的深远影响。近年来,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也开始通过海外田野调查获取一手资料。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等明确将语言学习和长期田野调查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田野调查方法的运用将推动区域国别学产生大规模知识增量。
整合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是学科范式变革的必备条件。区域国别学属于交叉学科门类,须在不同学科间架设相互交流和借鉴的桥梁,推动研究者基于对研究对象的经验认知达成一般性共识。此外,在区域国别研究中,许多重大议题牵涉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与生态等多方面的具体问题,需要通过多学科的联合在地研究取得重要突破。通过田野调查共同获取对现实问题的充分理解,并建构起具有整体性和同一性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学科之间开展对话的基础,也是推动学术共同体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田野调查不仅是区域国别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而且将在多学科整合和学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毋庸置疑,区域国别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除基础性的田野调查,还包括文献资料研究、档案研究、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等。基于观察和访谈的田野调查强调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直接交流以及一手资料的获得,在数据收集、概念创造、理论建设和理论检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区域国别学方法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对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和学科使命的把握。区域国别学中不同母学科以及不同研究主题对于田野调查的空间范围、调查时长、调查场景、人群选择以及人际交流方式都有不同要求。总体而言,开展海外田野调查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规范,具有较强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树立明确的学术目标。
海外田野调查要求研究者具有较强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学会从研究对象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动机和文化逻辑。既不贬低研究对象的主体地位,又要避免对研究对象所处世界的浪漫化想象。区域国别学是关于世界的学问,中国学者需要通过高质量的田野调查与对象国的政府部门、知识精英、国际组织、社会团体和普通民众建立起广泛深入的联系,通过在场研究提升我们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使学术研究成为促进民心相通的有机组成部分。探索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本土知识时,应当秉持文化自觉的立场,尊重文化多样性,学会欣赏他国的人文精神,在跨文化接触中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明确的学术目标也是做好海外田野调查的必备要素,其中包括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田野调查的直接目标是获取解决具体问题所需要的相关数据和一手资料;间接目标则是通过在地深入交流和参与式观察,获得关于对象国社会或者对象群体的系统知识,融合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局内与局外等一系列视角,洞察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之间的现实联系,例如宗教观念与政治认同之间的匹配度、文化符号与经济消费之间的关联性等,进而帮助我们在具体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语境中把握研究问题。
我们还需要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与研究对象及其所属社会群体构建平等、互惠的知识关系。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有着相似历史经历和共同发展需求,我们在海外开展田野调查时,有更多机会跳出西方殖民知识体系对权力关系的假设,与研究对象产生更多共鸣,形成更为平等的伙伴关系。此外,各个国家或区域在不同历史背景、哲学观念以及现代国家建设历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学科传统,不分高下。中国学者要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对话,建立有机联系,认识到不同知识传统与知识生产路径的价值,以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知识融合与创新的可能性。
当代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我们的域外研究必须对区域性和全球性重大问题作出回应,积极承担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知识产品的责任。21世纪以来,全球南方的脱贫减贫、气候变迁与环境退化、跨国人口流动与人权保护、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健康与公共卫生治理等全球性议题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处境。我们应当直面这些重要议题,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结合具体案例研究,揭示现实问题的发生机制;与世界各地的同行开展合作研究、寻求共识,通过协商和对话,为解决区域性与全球性的重大问题提供可行性方案。
“全球中国”的研究视角为21世纪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全球中国”使我们能够从中国出发去理解世界,并通过世界来进一步理解中国,在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参照中建立全球共享的世界知识体系。在此视野下,中国与世界、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联方式发生转变,这不仅是新的经验事实,更应当成为中国学者开展海外田野调查的方法论依据。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嵌入、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命运与共,都要求不能简单地进行“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划分,不能用“价值无涉”的态度去追求所谓的客观真实。我们的研究对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都是我们身处其中的全球性问题的一部分,为此,需要树立世界眼光,不能将国家边界作为切割经验事实的鸿沟,而是努力把握全球流动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要素在不同区域之间的交织形态。
@HASHKFK